地点
诗文库
邓安人墓志铭 宋 · 饶鲁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二七
安人姓邓氏,其先南阳人
五季中,有仕岳之平江者,因家邑东之龙门
七世孙银青大夫雅,仕为戎帅,见知于张忠定公咏,后平寇黔南,尤为仁宗所眷注。
安人,其中女也。
有淑德,生于绍熙辛亥八月二日
年二十有一,归同邑乡贡进士方倬。
以宝祐壬子八月戊申卒,寿六十有二。
其葬也,以是岁十二月庚申
子二:师古、稽古。
孙四:允文、允武、允忠、允恭。
女一。
师古尝受业于予,以书请铭,予不得而辞。
第师古以怆恸,未暇追述其美德以告予,予亦不得而书也,姑为之序其世系岁月,使奉而刻诸幽。
铭曰:
乡曰永宁,里曰石洪
山高水深,淑人之宫。
按:同治《平江县志》卷五二,同治十三年刻本。
李审言龙图 北宋 · 范纯仁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英风一别几经年,尊酒相逢意洒然。
欲报重知惭国士,喜同清议属真贤。
武侯方屈南阳萧相曾封汉水边。
好及新春颁惠化,行藏吾道合推天。
阳谷县重修庙学记 北宋 · 王平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雍正《山东通志》卷三五之一九上、乾隆《兖州府志》卷二七、民国《阳谷县志》卷一一
崇宁壬午,诏天下州县咸治学,以承神宗美意。
十一月戊辰奉议郎南阳蔡蕃以郓之阳谷奉诏,相巽之隅,革故鼎新。
为殿耽耽,以奉圣师;
为堂潭潭,以崇经讲。
加以爽垲之库,以贮书史,以储笾豆;
兼以高明之舍,以居师长,以聚生徒。
庖厨有所,湢浴有室,外馔有斋,宾客有次。
凡为屋七十楹有奇。
经始于癸未岁二月丁卯,断迁于四月戊辰
学成,请雅儒四人典其事,而学者之至,云集辐辏然。
因命中立斋王平文其事,以侈圣上大建天下学宫之意。
尝谓人性有天,物蔽则昏;
人心有神,事动而愚。
天下之患尝于小人胜而君子负,公平之见、忠义之心不得其事,则乡为身死而不受者,物得而移之矣。
分圣分狂,惟正是举,别白群疑,训迪天下,使其神心不翳,性天澄霁,于以入圣域而游泳于堂奥之间,使剽窃涉猎之学、雕虫篆刻之文,不得害吾性命道德之正论焉,吾君之赐、神考之美意也。
盛德形容,宜有以告于神明。
拜手稽首而作颂诗,请刊于丽牲之碑。
其词曰:
于皇神考,齐圣广渊。
作事以经,十九斯年。
济济多士神考以宁;
穆穆神考,多士以兴。
亹亹哲宗,维缉维熙。
祗遹神考德言俱依。
绍圣有述,熙而未凝。
假以溢我,迄用有成。
执竞我皇,继序思不忘。
尔郡尔邑,咸建学宫。
道德我崇,风俗尔同。
经有定论,学有官师,诐辞邪说,倚则麾之。
蔼蔼吉士,学则思之。
媚于天子,君子有之。
蔼蔼吉人,学则固之。
媚于庶人,君子有之。
自邑而升,邦作其成。
由邦而贡,贤关以评。
辨论官材,邦家之荣。
执竞我皇,邦家其刑之;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阳谷有宫,水亦泮焉;
藻茆,可羞荐焉。
诜诜邑子,缝掖其服。
沐浴圣化,式歌且舞。
既歌既舞,我皇之德。
我皇不居,归之神考
宋带御器械张公圹刻宝祐元年十一月 南宋 · 张来孙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三二、《两浙金石志》卷一三、《古志石华》卷三○
先君讳埙,字伯和,世居会稽萧山
大父由舍选登科,仕庐陵蕲春教官,讳炳□□先君立朝,赠承议郎
先君即次子也。
其上讳宗颜,则先君之祖;
讳世明,则先君之曾祖,以叔祖师旦累赠奉直大夫
先君生于淳熙甲辰十二月二十二日
先妣长兴县,为荣文恭王之妹。
圣天子录用南阳亲族,授先君承信郎
绍定六年,从铨曹注宁国府监税
端平二年五月,召除閤门看班祗候,住□转承节郎
嘉熙三年二月丐外,特添差扬州兵马钤辖,仍釐务,带行閤门祗候
淳祐元年九月,差两浙东路兵马钤辖衢州驻劄,带閤职如故。
二年,转保义郎
六年四月,差两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临安府驻劄,待次。
十一月,诏入为带御器械干办皇城司
七年十二月,转成忠。
八年三月,转忠翊。
十二月,带御因任。
十年十月,转忠训。
十一年十二月,以皇城亲从升诸班直,沿赏超转修武
十二年八月,属疾,乞挂衣冠,上不允,转训武,主管佑神观。
疏再上,转武翼郎致仕。
甲戌,终于寝,得年六十有九。
子男三人:来孙,忠翊、新添差淮南东路兵马钤辖扬州驻劄,仍釐务,兼制置大使司计议官
称孙,武经郎,特带行右卫将军,新差知澧州军州事、节制屯戍军马;
寄孙,早世。
女二人:长适进士焕,次适进士余振孙。
孙男三人:圣保、宁老、棋老。
孙女四人。
先妣先二十年卒,葬于邑之夏孝乡越王山之原。
□以癸丑岁十一月甲申,举先君柩合窆焉。
先君性恬退,虽游科场,不以得失介意。
既登仕途,宦情亦薄。
三衢得替还,即所居之北里许辟圃凿池,依林麓筑堂,题篇日静山,徜徉其间,因以自号,若将老焉。
及簉班联,朝谒之暇,多放怀西湖,觞咏自适。
生平接物以和,赒人急义,乡党宗族,咸得其心。
尝曰:「吾叨恩逾厚,唯早归休为幸耳」。
至若周旋朱华,属橐宸陛,雍容不失尺度,三衢恪共乃职,奔走遍诸郡,按阅营垒戎器,靡惮其劳,则官业固不苟也。
来孙等罪逆不孝,早失所恃,先君相依为命,一旦永诀终天,肝胆摧裂,虽得册府名流,表于墓道,蓼莪罔极,情不能已。
衔哀又纪大略,以纳诸圹。
孤哀子来孙、称孙识。
从事郎、资善堂检阅刘仰祖填讳。
哭孚威上将军(五律四十首) 其十七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五言律诗 押豪韵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集外诗
宛洛昏尘垢,残军没虎牢。
旧人皆白发,新敌半同袍。
月夕江犹暗,星天峡更高。
蜀中多部曲,魂梦绕成皋(公移师巩县,某某诸师有异志,乃轻装间道奔于学忠于南阳。)
东和张伯常六首 其一 北宋 · 范纯仁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道义相期久益芳,忘年敦契自南阳
荣公三乐今谁似,李白千篇敏异常。
愿见却须烦枉驾,奉欢先已辟东堂。
故情新约知无改,松柏从来耐雪霜。
当筵致语 南宋 · 吴势卿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二、《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大全》丁集卷五
闻嵩呼三,喜遇生商之日;
去天尺五,同沾在镐之恩。
新岁又新,好□更好。
共惟知郡耻为健吏,自许守儒。
宽以济严,南阳而罕用;
靡而能俭,□琴鹤以俱无。
固当有千秋献金箓之至心,然初无一札赐玺书之过望。
府判伟甚德量,蔚然典刑。
仙凫飞,已试割鸡之手;
清献马熟,又□□□之缘。
棠阴转深,书立至。
判府羽视□盖,毡传紫枢
铁锁高垂,思见琳宫之昼永;
玉珂静想,何如槐府之春浓。
其棠叶之湑兮,非乔木之谓也。
藉甚私门之威誉,蔼然行幕之才名。
□蓉池之英,合花封□里之彦。
同沾湛露,共乐需云。
凤凰来仪,听琴瑟萧韶之奏;
夔龙接武,喜衣冠阊阖之开。
某等粗习伶鸠,亲逢锡燕,辄陈菲句,上作欢颜。
此去京师一握天,太平官府似神仙。
九重明圣无疆寿,千里封圻大有年。
政已和平春缓缓,民无愁叹鼓渊渊。
三呼三祝情何已,稽首君恩雨露边。
读书法泉寺。用康子武韵。录似权正卿 明 · 徐居正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二○第二
立志堂堂少壮年,男儿出处总关天。
南阳忠义出师表,北斗文章原道篇。
自古圣谟明似日,至今正道直于弦。
此心耿耿凭谁语,俯仰乾坤气浩然。
汪溪金氏族谱序 宋 · 金若洙
 出处:全宋文卷八○九二、《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三六二
昔者圣人别族类,义君子,继世因之,以谱一家。
谱其氏族所自出,则本源得其宗,莫之惑矣。
谱其祖考所自出,则流派得其传,莫之淆矣。
谱其迁徙所自出,则始末得其详,莫之夺矣。
由是以仁率之,而联族属、缀亲疏谱焉;
以义行之,而尚行检、重名教谱焉;
以礼齐之,而崇明祀、敦嘉会谱焉;
以智成之,而比经训、寓劝戒谱焉。
若洙爰自蚤年敬受庭训,诵习其书,思惟其义,深以祖孙承传,阀阅更历,非类于谱,曷以裁当时而垂后世。
盖尝三复,奋然兴怀。
本家藏先公纪乘,参世行欧、苏谱例,法汉史班、马表记,纂次辑类,乃成一编。
夫吾金氏虽系李唐之季,寔出炎汉之西,虽为夏后之裔,寔肇黄帝之孙。
其氏族本源之宏远,又若是也。
夫吾金氏本支祖则为宋之青公,始迁祖则为唐之博道公,得姓祖则为汉之日磾公,上世祖则为夏之淳维公
其祖考承传之真切,又若是也。
夫吾金氏休宁之迁,本于桐庐
桐庐之迁,本于姑苏
姑苏之迁,本于建康
建康之迁,本于南阳
南阳之迁,本于京兆
其迁徙始末之详明,又若是也。
则联族属、缀亲疏,而仁不可率乎?
则尚行检、重名教而义不可行乎?
崇明祀、敦嘉会而礼不可齐乎?
则比经训、寓劝戒而智不可成乎?
呜呼!
取式于古先而昭告于来许,参同于众论而断裁于一心,垂法于当时而徵信于百世,此若洙所以不敢避僭妄之嫌,而夙夜兢兢急成是谱,以为族告也。
竟宁铜雁足镫诗用厉樊谢韵三首寄六舟上人 其二 戊戌 清 · 何绍基
 出处:东洲草堂诗钞卷六
铭文先右左下迤,寻行洛诵头仰垂。
信哉此器非淫奇,是年天子罢受釐。
丞相匡鼎来说诗,一诵斯干卑楹楣(汉人多以《斯干》为宣王俭于宫室之诗。),再诵閟宫虔礿祠。
爰庀什器供取携,少府大是需贤时。
南阳太守方褰帷,入领厥职无后期。
考工有度民有脂,离宫共张自是衰(是年召信臣入为少府,奏请离宫稀幸,御者勿复缮治共张。又奏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什器。见本传。)
是镫卷然状若,字画才入铜肤肌。
示信内者黄门儿,慎择工护令董之。
都六十两准忽丝,斤明两两析刀锥。
啬夫掾丞逮守令,考工镫同尚方竟汉时造器,盖分属于考工、尚方。)卒史同省众益儆。
雁取随阳有灵性,足蹋云水遒爽净。
用物适宜握有柄,匪侪诸戏声祛郑。
蒲反首山漫同评,一快讹刊太鸿樊榭误释「省中」二字为「首山」,故其诗用「首山蒲坂黄帝学仙」云云。通篇俱从此敷绎,大误,大误。薛氏款识有「永始四年蒲坂首山雁足镫」,全与此器无涉。)
南阳道中 明 · 孙承恩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靡靡川原接,萧萧征马鸣。
西风吹叶下,残日抱林明。
吊古悲歌动,伤时幽愤生。
苍茫时极目,依约见孤城。
再用前韵 其四 明 · 徐居正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三○第三
我来访道谒僧坊,一穗三生结愿香。
乘兴有时题雁塔,读书终日坐鳣堂。
闲寻颜子心斋静,老信庄生泰宇光。
事业英雄须会遇,卧龙晚来起南阳
秦人洞甲辰 清 · 何绍基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东洲草堂诗钞卷九
秦皇虎视埽六合,六雄俛首皆称臣。
既班诏书壹度量,尽销锋虡坑儒绅。
岂知乱萌有先见,携儿挈妇称避秦。
岩居不止楚三户,本俗尚是周遗民。
当时丞相非臣斯,小篆未出况八分。
山中俎豆尚周制,当有六经真古文。
后来陈农不及采,矧彼嬴燄何由焚。
惜哉渔父不识字,忘溪远近空逡循。
郡国屋壁既难恃,大航头书来乱真。
南阳高士志尤阻,柴桑隐者诗徒新。
溪水萦纡三百里,桃花开落几千春。
我知难免洞中笑,终古纷纷皆外人。
言灾异疏淳祐七年 南宋 · 牟子才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九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一一、《宋代蜀文辑存》卷九○
臣伏自丙午之夏被命造朝,今一年馀矣,所见灾异不可胜数。
惟岩廊之上宴安自如,而海内之人寒心已久。
五月不雨,旱暵为灾,河港断流,秧不入土。
既踰夏至,无望晚禾,纵有沾濡,仅洒尘壒。
最可怪者,闽中之水、江西之涝同此一时,而近畿诸郡乃以旱告。
上天仁爱之意,厥有攸在。
此非责躬修行之时乎?
此非下诏求言之时乎?
此非避殿减膳之时乎?
臣延颈企踵,以望此诏久矣,而九重深严,迄无声闻,臣工观望,亦失开陈。
但闻今日醮内庭,明日祷新宫,今日封神祠,明日迎佛像,倚靠于衲子,听命于黄冠,是皆无益之举。
所谓咸平明道熙宁绍兴淳熙求言之故事,迄不复讲,而专袭靖康不举行之失,以遏天下敢言之口。
此臣所以愤闷不平,激而为今日之疏也。
且今日之旱与庚子异。
庚子之旱,旱于秧苗已种之馀;
今日之旱,旱于秧苗未栽之际。
已种者尚犹有望,未栽者已无馀觊矣。
委之于天数之适然,可乎?
或曰桑林之祷,六事自责,是汤未尝有此失,特疑其词而逆致其防耳。
今宫中府中之事窒而不通,治内治外之政阙而不举,道揆轻而法守紊,刑罚滥而贪黩滋,则政之不节,有其实矣。
干戈征敛之重交困于民生,饥馑流徙之虞遍形于田里,鱼介劳而下多苦,鸿雁散而民未安,则民之失职已有其證矣。
内而邃馆增筑石山,外而新宫大展藩屏,降及侯王之邸第,争兴轮奂之斧斤,则宫室之崇,有其所矣。
权宠之地既窟令,请谒之门争求王圣,旁及嫔嫱之贵,亦多依托之私,则女谒之盛有其候矣。
货财多入于水衡,宝赂交通于禁密,力之大者可以营权位,力之微者可以鬻州符,则苞苴之行有其信矣。
谄渎相蒙于上下,奸谗交乱于爱憎,阴毒中人者力比于含沙,睢盱行世者工侔于鬼蜮,则谗夫之昌有其验矣。
而九五之尊,亢然居上,未闻出一言,下一诏,如桑林之所谓祷者其为亵天,不亦多乎?
臣应之曰,今日六事之失,其形已成矣。
臣民言之亦众矣,吾君之听亦玩矣。
与其铺陈旧失,以取吾君之玩,曷若于六事之外,求其近事之切于利害者而极言之,以冀吾君之一悟乎?
臣生长远方,赋性愚狷,其敢回隐,以负陛下隆天厚地之知?
请遂言其槩。
臣窃尝读《易》,至于《恒》,见天地万物之情,惟其常而已。
日月惟其常,故北夏南,朝震夕兑而能久照,不则不常其道矣。
四时惟其常,故兑,坎而能变化,不则不常其化矣。
圣人惟其常,故居上不骄,处柔不躁,顺动不失,守正不变,而能化成,不则不常其德矣。
常则久,反常则息;
常则善,反常则恶;
常则吉,反常则凶。
然则常之为道,其人君凝固善念之大机括乎。
陛下以至明至圣之资,临政愿治,于今二十有四年,阅天下之理不为不多,习国家之事不为不熟,发而为政,一一中节,布在天下,著在人心者,固不可以一二枚数。
然最其著见而关系甚大者,有三事焉。
正人,国之精神也。
陛下惩衰周监谤之失,垂情容纳,天下于是服陛下之量。
草茅,国之气脉也。
陛下惩孤秦贱士之失,推诚尊礼,天下于是服陛下之诚。
小民,国之大命也。
陛下惩潢池弄兵之失,加意抚绥,天下于是服陛下之仁。
夫三德者,天下之所仰望,以为平治者也。
而陛下勉焉,可谓大过人矣。
使行之力,守之笃,持之定,不间断焉以睽其常,不二三焉以窒其常,则终始如一,时乃日新,而常之功用凝矣。
然自去冬以迄于今,仅五阅月,而所为骤变,不类故常。
岂陛下于长久不变之义或未之思欤?
抑情意厌倦,易其旧而新是图,必尽弃平日之程度而不复存欤?
不然,何其变之倏,更之骤也。
正臣进者,治之表也。
往者柄臣类于千官百辟之中,择其踪迹诡秘、敢行不义,以为吾之役,与夫至庸极陋、贪懦无耻,决不至于妨吾之事者,而后用之于要津,由是人主不得闻天下之事,是非淆乱,无所不至矣。
比岁以来,此弊已革,所用之人率皆正直。
然以建议立论,謇謇谔谔,辄不为人所容,盖有厌而弃之者矣。
去腊二台谏之逐,󲦤绅愕眙,韦布嗟惜,往往私窃妄议,以为二臣所以获谴者,必其言宫庭幽隐之过也,必其言宦寺女谒之私情也,必其言君子小人之朋比也。
及退而考其所为,则为其议论久静而再言嵩之,为其弹劾甫息而又论陈韡
夫权奸接迹,表里为欺,论之诚是也。
今乃借中伤善类之名以逐之,而不顾其指挥之乘快也。
稽诸故典,唐介文彦博,斥去未久,旋复召用。
今嵩之已都书殿之荣,陈韡亦受元枢之命,而琰与昴英一斥五月,未闻有召用之期。
旌直言者,固如是耶?
此臣之所未喻也。
词臣之去,中外小大之臣相与惊疑,私窃妄议,以为词臣之所以径去者,必以其尝言天伦之不可昧也,必以其尝言台谏之不可逐也,又以其尝言新宫之不当建也。
今退而徐考其所为,则谓其请老非一章,求去凡十疏也。
夫重于起家,轻于去国,固臣子之高致也。
今预忧暑途之可畏而听其径归,姑徇人言之可畏而复预经幄,予夺轩轾见于思虑委折之馀,而狎侮娱嬉形于词意抑扬之表,待仁贤者,固如是耶?
此臣之所未喻也。
其他如王佖之直情径行,虽乏委曲,然他日之事,乃以南阳而获谴。
岁月既周,畀以远节,非特见天道之当复,亦可验圣心之易回也,而又屏之。
王爚守正不阿,虽少疏通,然龙翔之役,论谏甚力,其于圣德,所补不细。
今杜门求去,非特见去就之当然,抑亦见风操之不屈也,而遂逐之。
此陛下不以直臣视直臣,而锐于逐之,其失一也。
旱何为而不作耶?
议政乡校,郑国以昌。
策士大廷,汉室以治。
是士气不可一日不养也。
然所贵乎士者,以其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挟其所甚重而眇其所甚轻也,尊其所可贵而轻其所可贱也,岂区区富贵可得而轻重哉?
去岁四学之士,始也以敢言而蒙荣,终也以多言而蒙辱。
方其敢言也,孰不以青天白日为清明,凤凰麒麟为美瑞?
及其多言也,既以一试之饵诱之于前,复以不试之令制之于后,既驰骤之,复束缚之,既羁縻之,复簸弄之,一切以啖婴儿、御童仆者为一时之予夺,使患得患失而不敢言,钳口结舌而不复言。
意向之所之,甚于斧钺之诛,而一语之轻出,过于市朝之挞。
其为厌薄,不既多矣乎。
三岁取士,古制也。
举于乡,试于春官,覆试于有司,亲策于天子之庭,重事也。
方其始也,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曰宾者,敬之至也。
及其终也,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王再拜而受之。
曰拜者,尊之至也。
夫宾之拜之,犹恐不敬,今济济锵锵,群然而来,而搜索挟书之令已拟其后矣。
夫挟书有禁,国之法也。
徇习于累年法制之宽,纵弛于一朝恩数之滥,陛下而有意更革之,则先期而致戒,三令而五申,夫孰不洗心涤虑,以应新令?
今告谕甫形,知闻未遍,一旦守阍之吏、禁卫之卒已得而孰何之,颠倒其衣裳,仳离其冠屦,诟骂之声不绝于口,而士则乍入君门,不敢哗也。
掊击之势不绝于道,而士则乍入君门,不敢声也。
间有挺特之士,不受屈束,则相与仇视而姗笑之。
逆使鲠直之气沮抑而不得伸,缊蓄之胸迷惑而不得吐。
或畏惮而远遁,或惊疑而成疾,呜呼!
何其重不幸耶!
陛下二十四年之间,未尝有此举动。
今此手一滑,而僇辱至于如此,此陛下不以士类视士类,而轻于辱之,其失二也。
旱其有不作乎?
抚我则后,虐我则雠。
天畏棐忱,民情难保。
言民则至繁而易安,小民则至微而易动。
君臣之间,交相警告,使知邦之根本专在小民者,盖国家之亡不在大族,不在诸侯,不在奸雄盗贼,而止在于小民之身。
是天命未足为天命,而人心乃所以为天命也。
其所关系,岂小小哉。
近者因感生帝大兴土木,拓开辇路,增广祠庭,七八百家之居屋随手毁除,一万馀口之黔黎聚头嗟怨。
陛下虽捐水衡少府之积增直价,然都城之内人心皇皇,道路籍籍,咸谓陛下兴此不急之务,以毒我民。
彼其穷闾故屋,暑雨淋漓,曾不能以自覆,而陛下忍毁之乎?
败絮破衾,风雪凝冱,曾不能以自温,而陛下忍毁之乎?
隆寒皲瘃,坐须穷饿,曾不能以谷其腹,而陛下忍毁之乎?
陛下起自民间,其于民之疾苦,亦熟悉之矣,胡独于此而用其忍耶?
不宁惟是,毁室之谤未已,失带之事旋兴。
祖宗敷遗之宝,一旦失坠,陛下觉之,夫孰不以为当然?
掌宝玉者当诛而不诛,盗宝玉者当诛而未即诛,此国法之不可贳也。
而有司奉行过当,无故而估籍平民,乾没宝货者不可胜数。
市井之间,族谈聚议,皆谓某人已籍矣,某人已狱矣,所籍已踰所失矣。
夫平民见利而迁,初岂知其为宝玉大弓哉?
使其知之,何敢以一身轻冒法禁?
此其情亦可以阔略矣。
太祖皇帝谓「朕有三条带,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
今淮蜀之要地,祖宗之所宝也,陛下失其半,亦既累年矣,而不之问,顾乃因一带而扰害百姓耶?
甚为陛下惜此举措也。
秦揭竿之夫,起于闾戍之频仍;
唐天宝之盗,兴于百姓之嗟怨。
万事之得,或以一事之失而召怨;
万人之悦,或以一夫之怨而生乱。
此天下必然之理也。
今所失非一事,所怨非一夫,陛下而可以细微而忽之,至愚而目之乎?
此陛下不以小民视小民而锐于忽之,其失三也。
旱何为而不作乎?
夫一善之扬,可以顺天也。
今一失于简贤,而容受之德反其常,则非所以顺天矣。
一俊之吁,可以事帝也。
今再失于辱士,而敬体之德反其常,则非所以事帝矣。
一小民之安,可以永命也。
今三失于害民,而仁爱之德反其常,则非所以永命矣。
此旱之所应也。
人徒见陛下自去腊以至于今兹,所失非一事,而不知上天自去腊以至于今兹,所应亦非一变,陛下不数月而见此三失于天下,上天不数月而见此数异于国中,一事失则一證见,一德亏则一变生,影响形声,其机甚捷,岂不大可畏哉!
虽然,三者之失固在陛下,而绳愆纠缪则在大臣。
古者大臣格君心,皆于过失未形之际,不待已形而后言也。
益之戒舜,则曰「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是舜未尝有疑贰之事也。
召公之戒武王,则曰「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
武王未尝有狎侮之事也。
周公成王,则曰:「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成王未尝有忽小人之事也。
未尝有此事,而二三大臣拳拳告其君若此,是敬其君而不忍置之于有过之地也。
今大臣以师臣之旧,居伯益、周、召之位,其可不使陛下为舜、武、成王之君耶?
然则欲改陛下之旧失,以起今日之新功,则大臣当斋戒沐浴,积其诚以告于陛下曰:宁考所以传位于陛下者,以陛下能敬贤,能礼士,能安民也。
前日不幸而有拒谏之事,又不幸而有辱士之言,又大不幸而有害民之举,若悔心一生,则前之所谓不幸者,皆如日月之食焉。
不然,臣亦末如之何矣。
陛下性高明,一闻此言,必翻然改悔,自圣衷,避殿减膳,诏天下臣民极言朝政之阙失。
然后宠章李于既斥之馀,礼多士于沮辱之馀,安百姓于离析之馀,使天下咸曰:「大哉王言」!
又曰:「一哉王心」!
则简贤之失转而为容受,慢士之辱转而为优礼,害民之举转而为安民。
二十四年曰量曰诚曰仁三者之德,复全于今日,而无骤反故常之讥矣。
天变其有不弭者欤?
《语》云:「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改之为贵」。
惟陛下力行之。
论时政阙失疏淳祐中 南宋 · 牟子才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九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一一、《宋代蜀文辑存》卷九○
臣滥吹班行,尸素无补,比者天久不雨,尝不量愚昧,冒万死裁一书,为陛下极言三事之失,且于其末致拳拳之忠,所冀圣心开悟,引咎责己,导谏敷恩,以解天下之惑。
今已踰旬,未闻有所施行,而天怒不解,旱势愈张。
四海臣民睹此钜异,愈益忧皇,咸谓祖宗求言,具有故实,惟靖康多难,不及举行此等所为,已非美證。
堂堂盛世,所当监其失而敬天怒,何乃袭其咎而玩天灾乎?
臣竦闻其言,退而追惟靖康以前之事,未尝不痛恨当时而重有感于今日也。
陛下自亲政以来,凡三更大化矣。
一更于端平,其失也轻。
再更于嘉熙,其失也滥。
又再更于淳祐,其失也专。
曰轻,曰滥,曰专,其事虽殊,其失则一。
今政瑟之更,几二年于兹矣。
始焉刚果之气未尝不翕然惟庆历元祐之趋,日慆月迈,志气不强,曾几何时而委辔中道,已逸而奔于崇、观、宣、靖之域矣。
尝即其实而考之,其事力反不及于崇、观、宣、靖,而證候则有类乎崇、观、宣、靖也。
且人才,国家之精神也。
乃者弓旌四出,非不招来,而难进易退,不肯轻出。
间有出者,亦不能尊信而用之。
其间如极论纲常者,执宪端平者,力拄阉戚者,肃清宫禁者,未尝无人,而御屏简记,几亡其姓名,夹袋荐扬,又遗于物望。
彼亦不过甘心空谷,绝意中朝。
方之崇、观、宣、靖,诸臣时望之伟,亦有如李纲者乎?
旧学之粹,亦有如杨时者乎?
耆德之尊,亦有如许翰者乎?
经术之奥,亦有如胡安国者乎?
直亮自许,亦有如崔鶠、李光、余应求者乎?
威望可倚,亦有如种师道、刘韐、宗泽者乎?
是人才反不如崇、观、宣、靖也。
兵者,国之爪牙也。
兵不精利,与空手同。
甲不坚实,与袒搏同。
古人无日不计军实,择令典者,正谓是也。
今子虚乌有之籍,在在而有之。
戍淮之兵,歼于战斗;
防江之兵,狃于骄惰;
淮东先锋,数仅二千;
荆楚壮士,十丧八九;
山西劲卒,类多乌合;
郡国禁兵,仅充厮役。
而倚以捍禦者,又多北来之军,圈豹养虎,祸变难测。
加以器械钝阙,戈戟凋残,蒙冲海鳅,率多坏烂,神臂床弩,半就消磨,驻队旧制之不存,克敌斗刁之不等,方之崇、观、宣、靖间,亦有十馀万之京城兵乎?
亦有二百万之诸道兵乎?
亦有二十七万之河南北兵乎?
亦有一百七指挥马步军乎?
亦有二百疋之天驷战马乎?
亦有五千座之京师炮乎?
亦有千馀两之宣阃造车乎?
是兵革之多,不如崇、观、宣、靖也。
财者,国之命脉也。
国家一岁通制国用,正当量入以为出。
而近年以来,横费亡艺,岁终会计,已加多六七千万,一朝御札,又岁新券三四十万。
督视之行,新楮以一千万计,银两以五十万计。
其他诸阃之非时科降,戎所之制造铠甲,制阃之临遣拨赐,合而言之,亦千馀万。
其他如宫掖之横恩,燕饮之用度,权奸之盗窃,郡守之囊橐,要路之苞苴,閒官冗吏泛滥之支吾,邸第宫观不急之营缮,又不可枚数。
府库所积,在在枵焉。
其视崇、观、宣、靖间,亦有大观西库三四千万缗之积储乎?
亦有诸路所积三千馀万之积镪乎?
亦有在京库务一千三百馀万之积货乎?
亦有诸监所铸九百万之钱乎?
亦有延丰仓四十万之积粟乎?
亦有宣和六库上供四百万乎?
亦有无额上供三百万乎?
亦有京师新收一百馀万乎?
亦有诸路免夫钱六千二百馀万缗乎?
虽曰半天下之势,不及全盛之,然所积竟不能髣髴其万一,是财计反不如崇、观、宣、靖也。
虽然,人才不如,兵财不如,使振而起之,犹可勉强。
今所患者,无崇、观、宣、靖之事力,而有崇、观、宣、靖之證候。
何谓證候?
奉御笔也,事燕游也,崇土木也,逐君子也,讳谠言也,思权奸也,用戚里也,信宦官也,激盗贼也,致外患也。
御笔始于政和四年,初焉杨球之代书,终焉流弊之滋炽,或称诏,或称御笔手诏,或用御宝,或用长印,或有金填红刻指挥,由中而出,不在于中书门下之旨也。
当时三省,但奉行御笔而已。
陛下即位之初,压于权臣,潜光晦迹,不敢自大,所谓御笔,非惟不能,亦未知其为何许事。
粤自亲政揽权,蹊路渐熟,然亦未至于荡然也。
今轻视四海,玩弄诸臣,用力于区区术数之微,偃然自谓人莫已若矣。
女子、宦官、邸第戚里窥见罅隙,请托纷如,于是御笔沓至,往往夜漏十数刻,省吏传呼,晷刻不爽,大臣签押,奉行惟谨。
妨害政几,亏损观听,清明之世,为此弊倖。
陛下不欲为千万世之令主乎?
宰相不欲为千万世之贤相乎?
不然,何纵弛之如是也?
臣所谓有崇、观、宣、靖之證候者,此其一也。
天久不雨,其以是乎。
政和以后,游燕浸多,燕太清楼有记,燕承平殿有记,曲燕保和殿有记,幸鸣銮堂又有记,皆所以记一时燕游之盛。
而史臣书之不少隐讳者,将以垂子孙之鉴,为万代之劝也。
陛下富有四海,绍隆大业,亦几有年,谓宜兢兢业业,视为商监。
今得之道途,咸谓陛下内庭排当,寒暑不辍。
敌骑侵淮,未尽出境,而常舞酣歌,见于自逸。
湖寇鸱张,未尽扑灭,而耽乐饮酒,或至罢朝。
虽荐歌《云汉》瘨旱之诗,尚未下避殿减膳之诏。
始焉纵容,不过自恕曰:「吾惟今日耽乐耳,一日游逸,为害几何」?
不知是心一流,则自一日至于二日,而至于终身不改。
虽敌国急警燎原滔天,骎骎及我,亦罔闻知矣。
臣所谓有崇、观、宣、靖之證候者,此其一也。
天久不雨,其以是乎。
祖宗以来,宫室制度不至太广。
政和初始建延福宫,楼殿相望,跨越宫城
自是兴作不已,又即延福宫之旧基建保和殿,即诞圣之地作玉清和阳宫,即宫城之东建宝箓宫,叠石为山,号曰艮岳,亦汰侈矣。
陛下袭十三叶祖宗之业,所宜深监往失,以示古人卑宫之意,为天下先。
今得之传闻,咸谓陛下圣性好大,务营土木。
内而宫掖四面筑山,多取石于南内燕息之所。
虽未必果有兹事,然内臣附会,多以人所不知为误陛下,而陛下不悟其非。
此岂可令众庶见乎?
外而龙翔兴建祠宇,每拓地于百姓生产作业之地。
虽非陛下本意,然奸臣附会,多以异说怵陛下,而陛下不悟其奸。
此岂可使外国闻乎?
臣所谓有崇、观、宣、靖之證候者,此其一也。
天久不雨,其以是乎。
政和元年陈瓘台州羁管。
崇宁六年邹浩永州安置。
此皆权奸当国,欺君玩世,借此以报怨也。
章琰、李昴英居、浩之位,而又有、浩区区之心,其排斥嵩之,论列陈韡,此其志岂有他哉,徒以国家比年以来气势微弱,精神萎薾,皆起于小人之误国,所以悉意极陈,将以补阙政而裨圣聪也。
不谓疏狂之言上触宸怒,一斥五月,不复召还。
前后臣邻言之屡矣,而陛下终不省悟,遂使二臣堕在远方,曾不得复齿缙绅之列。
岂盛世美事哉?
矧今敌国孔炽,盗贼横行,水旱交作,患至迫矣。
若不早霁,威严亟加,万一因他人激怒,或以、浩之罪加之,则大体愈亏,非所以为挽回天心之术矣。
此臣所谓有崇、观、宣、靖之證候者,此其一也。
天久不雨,其以是乎。
燕云之议,吕颐浩谓穷天下之力,竭天下之财,必无以善其后。
此忠言也,而御笔则以兴讹造讪罪之,此言为讳也。
京城大水,李纲谓变异不虚发,必有感召之由;
灾害非易禦,必有消去之策。
此忠言也,而以堤防不修即非灾异诋之,此言为讳也。
陛下自去腊以来,每有讳言之意,责实下诏,一讳言也。
风谕数语,二讳言也。
春官宣谕,三讳言也。
搜索怀挟,四讳言也。
逐二台谏,五讳言也。
去一词臣,六讳言也。
陛下讳言于其上,群臣缄口于其下,间有冒死一言,则上下相与仇视而深嫉之,不以微罪行,则以他事去之。
呜呼!
忠臣烈士所以极言敢谏者,非沽美名也,非好为不靖也,为人主心术虑也,为朝廷大体惜也,为生民大命计也。
而陛下一切厌薄之。
非特厌薄之,且憎嫉之矣。
非特憎嫉之,且逐而去之矣。
此岂盛世之美事哉?
臣所谓有崇、观、宣、靖之證候者,此其一也。
天久不雨,其以是乎。
蔡京之为中太一宫使也,既许之谢事,又使之削官,又使之居杭。
所为,一切罢之,所用一切去之。
谁曰不远矣?
上意决不向用矣?
曾未三年,而五日一朝赴堂治事矣。
又未几,而落致仕矣,领三省矣。
怀憾肆毒之久矣,苟可肆其一螫者,未尝不甘心焉。
积而至于祸败,尚忍言之哉!
今去相之奸与相埒,而忿戾不可解之之毒,则又过之。
观其厚结游士,密伺朝廷,多积金钱,直通宫禁,兼以空郿坞之积,以实水衡少府之储,穷水陆之珍,以供太官玉食之奉,此其意非但如此而已也。
安知其不以「北事只我了得」之语劫陛下乎?
又安知其不诈为辽使问何在之语以竦陛下乎?
此臣所谓有崇、观、宣、靖之證候者,此其一也。
天久不雨,其以是乎。
祖宗戚属不得预政,非故疏之,其所以忧思深远至矣。
郑居中同知枢筦,勉徇后宫之请。
既罢免之,又申命之,中外交疑,道路指目。
陛下临御以来,未尝不以至公为务,而肺腑戚属屡玷班行,子姓怪民滥叨扈节,列辟猥归于嬖族,骄淫不减于曲阳,布列卿郎,日求速化,翱翔丞簿,冀超迁。
材干者犹有可言,乳臭者是诚无谓。
远而节旄,误拟南阳之宠;
近而畿辅,有同恩泽之侯。
虽比之郑居中,固亦有间,然浸淫不已,亦非所以示天下之公也。
岂天下之大,果无一人可以供陛下之用耶?
臣所谓有崇、观、宣、靖之證候者,此其一也。
天久不雨,其以是乎。
童贯、谭稹首祸燕云,杨戬、何所踵而起。
其初起于毫芒,其末流之祸,至于塞天地,亘古今。
陛下总揽权纲,岂不能深烛此理?
然便嬛侧媚,有以中欲,甘言巽入,有以顺情。
陛下虽未尝纵之,而凭依窃弄,盖有非陛下之所能尽知者。
故虚张科敛之数,其力可以移漕臣,而陛下不悟也。
凭依格杀之威,其势可以屈国法,而陛下不疑也。
典领营造,费用泥沙,至不赀也,而勘同钱缗,率用新楮,不肯循国计之常。
司宝玉,爱护不谨,罪当诛也,而转移主听,嫁祸他人,几不遵国法之常。
臣所谓有崇、观、宣、靖之證候者,此其一也。
天久不雨,其以是乎。
方腊才乱,连陷数州,诸峒结连,声势张大。
江西虔、吉以至建昌,盗贼间作,骚扰良民,以至此极。
陛下宽以御下,仁以结民,薄海内外,悉主悉臣,岂忍自坏于照临之下?
而比年或多梗化。
两淮流民,吾遗黎也,区处无术,侵迫畿甸,激而为寇,如往岁之绎骚者有之矣。
湖、衢、建昌之民,吾赤子也,凭恃险阻,雄长相角,激而为盗,如前日之陆梁者有之矣。
闽岭之盐丁,江湖之峒丁,皆王民也。
为守者不知抚循,与之争刀锥之利,夺衣食之源。
愤怨不平,激而为乱,如今之猖獗者亦有之矣。
始焉之激,常起于细微,终焉之忧,卒至于盛大,遂使横行数州之广,绵历旬时之多。
大师克之,犹未即功。
兹其为力,岂不戛戛乎其难哉?
臣所谓有崇、观、宣、靖之證候者,此其一也。
天久不雨,其以是乎。
宣和五年秋,敌益兵云中,经营南寇。
其冬宗维寇河东,宗杰入河北,边遽倏闻,举朝失色。
今北边新兴,哨骑狎至,自,势欲饮江。
寿、泗,吾藩篱也,地界南北,敌所必攻。
骁将势穷,士马物故,则藩篱不可赖矣。
通、泰,吾根本也,地据斥卤,敌所必攻。
人民之生聚,亭灶之精储,公私之馀羡,悉皆破坏,则根本不可支矣。
福山,吾屏蔽也,去毗陵才二十五里,而惊尘游骑,直至于此,声势几摇于京邑,烽火直至于甘泉,则屏蔽又不可恃矣。
其如淮西诸郡,间被伤残,蜀西诸屯,肆蹂践,远而至于广西一路,又有斡腹之忧,恫疑虚喝,其意直不肯置我于度外也。
天气尚热,变已如斯,秋风才高,祸尤惨烈。
陛下出自圣断,分命枢臣,进屯江面,仗国威灵,克胜而后朝食决矣。
然今岁之谍异于他日,料敌制胜,不宜轻易,行兵用师,不宜退却,定功行赏,不宜混淆。
一或反是,则何以起人心,兴事功耶?
此臣所谓有崇、观、宣、靖之證候者,此其一也。
天久不雨,其以是乎。
夫人物兵财色色不逮,而亡国證候无一而不相似,此臣所以痛哭流涕,为陛下言之也。
然而欲消證候,则自吾君一心始。
君心得其正,则志气清肃而天下之證候不生。
君心入于邪,则晶光掩黯而天下之證候皆非。
先民有言,阳明胜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
万事之得失,系于一心之正不正如何耳。
夫天下以一人为主,人君以一心为主。
君之方寸,物欲多门,挠之者众,攻之者繁,至可畏也。
大学》言治国平天下之用,而其本在乎正心。
仲舒论正朝廷百官之本,而其说则始于正心。
大哉心乎!
其理欲诚妄消长之源,而天下万事感应之机乎。
然尝论之,陛下之心其初未始不正也,自人心汩之,而心始不得其正。
陛下之心其初未始不诚也,自妄念挠之,而心始不得其诚。
陛下之心其初未始不清也,自阴柔浊之,而心始不得其清。
陛下之心其初未始不明也,自利欲昏之,而心始不得其明。
不能以礼制欲,而陛下之心始荡;
不能以义制事,而陛下之心始纵。
此心一萌于方寸之间,而证候已见于天下国家之大。
此无他,理与欲之界限不明,诚与妄之源流不别,而其应如是也。
然则澄其源,以为立政造事之本,其有大于正心乎?
陛下清燕之顷,试省察焉,凡亲政以来,聪明不及于前时,事业日负于初心者,谁实为之?
必其声色货利有以蚀吾之天也,便僻侧媚有以汩吾之天也,蜎蜎蠖濩之中,不能存道心而去人心也;
虚明应物之地,不能纯天理而除人欲也。
内降之多,必私心之胜也。
燕游之数,必淫心之荡也。
土木之崇,必侈心之汰也。
君子之疏,必敬心之衰也。
正论之嫉,必诚心之怠也。
奸邪之喜,必祸心之包也。
戚宦寺之积,必爱心之缠绕也,必畏心之芽蘖也。
盗贼外患之盛,必常心之骤反也,必惧心之少弛也。
是心之私起于方寸之端芒,其极至于结为国家沈痼弗瘳之疾,独不可克而去之乎?
臣愿陛下正其身之所主,不以私欲间之;
实其心之所发,不以妄念杂之;
养此心于虚明公溥之中,一此心于喜怒哀乐之后,叙庆历元祐之所以得,监崇、观、宣、靖之所以失,侧身修行,察诸迩言,凡事之背理伤道者,悉更革之,一动作而反欲为度,一云为而即诚去伪,万事皆善,十證并消。
孟子所谓有本者如是,而《大学》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也。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则人欲肆,妄念作,激而为崇、观,变而为宣、靖,不惟不能跻庆历元祐之治,而国家之祸,恐在丁未,不在丙午也,可不惧哉!
干犯雷霆,不胜震慄。
自齐献书燕王 其二 战国东周 · 苏代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
是则有功者,秦之深雠也。
秦取天下,非行义也。
暴也。
秦之行暴于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
寡人积甲宛,东下随,知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
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
楚王为是之故,十七年事秦。
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大行。
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
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
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原卷。
我下枳,道南阳、封、冀,包两周,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铦戈在后。
决荥口,魏无大梁
决白马之口,魏无济阳
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
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
魏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于齐,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射其面。
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
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
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
秦欲攻齐,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
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
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于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
残均陵,塞𫑡隘,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
魏弃与国而合于秦,因以塞𫑡隘为楚罪。
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
赵得讲于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
兵伤于离石,《史记》作谯石,遇败于马陵,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
已得讲于赵,则劫魏,魏不为割。
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羸则兼欺舅与母。
适燕者曰:「以胶东」。
适赵者曰:「以济西」。
适魏者曰:「以叶、蔡」。
适楚者曰:「以塞𫑡隘」。
适齐者曰:「以宋」。
此必令其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绣,母不能制,舅不能约。
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陆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
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
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晋国之祸,三晋之半。
秦祸如此其大,而燕、赵之秦者,皆以争事秦说其主,此臣之所大患(《战国策》三十: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燕王燕昭王不行。又见《史记。苏秦传》)
燕将书 其一 战国齐国 · 鲁仲连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
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
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
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
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国之形危。
且弃南阳,断右壤,存济北,计必为之。
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
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
燕国大乱,君臣过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
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
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能以见于天下矣!
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
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
下养百姓,以资说士。
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
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
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
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孰计而审处一也。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管仲桓公中钩,篡也;
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
束缚桎梏,辱身也。
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
使管仲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
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伍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
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
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
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
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
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
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
除感忿之耻,而立累世之功。
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
公其图之(《战国策》十三:燕将保守聊城田单攻之,岁馀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到读而去。)
燕将书 其二 战国齐国 · 鲁仲连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
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
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
三者,世主不臣,说士不载,故智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而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故定计审处之。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
衡秦之势成、楚国之形危;
齐弃南阳,断右壤,定济北,计犹且为之也。
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
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
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
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于外,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笄笑。
国敝而祸多,民无所归心。
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是墨翟之守也。
食人炊骨,士无反外之心,是孙膑之兵也。
能见于天下。
虽然,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车甲全而归燕,燕王必喜;
身全而归于国,士民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
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
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
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昔者管夷吾桓公中其钩,篡也;
公子纠不能死,怯也;
束缚桎梏,辱也。
若此三行者,世主不臣,而乡里不通。
乡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于齐,则亦名不免为辱人贱行矣。
臧获且羞与之同名矣,况世俗乎!
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
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曹子为鲁将,三战三北,而亡地五百里。
乡使曹子计不反顾,议不还踵,刎颈而死,则亦名不免为败军禽将矣。
曹子弃三北之耻,而退与鲁君计。
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
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
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
弃忿之节,定累世之功。
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
愿公择一而行之(《史记。鲁仲连传》,《战国策》有删节,亦有多出字句。据下文言燕将见书泣三日自杀,知《史记》此书取之《鲁连》,非本《战国策》者也。故并载之。)
鲁连 其一 战国齐国 · 鲁仲连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齐之辨士田巴,辨于徂丘,议于稷下,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而服千人。
有徐劫者,其弟子曰鲁仲连
谓徐劫曰:「臣愿得当田子,使之必不复谈,可乎」?
徐劫言之曰:「劫弟子年十二耳,然千里之驹也。
愿得侍议于前,可乎」?
田巴曰:「可」。
鲁连得见,曰:「臣闻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
白刃交前,不救流矢。
何者?
急不暇缓也。
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之众在聊城而不去,国亡在日暮耳。
先生将柰何」?
田巴曰:「无柰何」。
鲁连曰:「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
今臣将罢南阳之师,还高唐之兵,却聊城之众,所为贵谈者,其若此。
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声而人皆恶之,愿先生勿复谈也」。
田巴曰:「谨受教」。
明日复见徐劫曰:「先生之驹,乃飞兔騕袅也,岂特千里哉」!
于是杜口,终身不复谈(《史记。鲁仲连传》正义,《意林》一,《文选。曹植杨德祖书》注,《荀子。强国篇》注,《御览》三百八十五,四百六十上,九百二十七)
朝奉大夫华州苏君墓志铭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五九、《范忠宣公集》卷一五
君讳澄,字道渊河南人也。
曾祖讳易简,事太宗皇帝礼部侍郎参知政事,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
其先世爵里族望,皆见于《国史》。
祖讳耆,工部郎中、直集贤院、赠礼部侍郎
父讳舜宾,大理评事,赠光禄卿
侍郎生三子:舜元、舜钦及光禄,俱以能文章、善草隶得名当世。
光禄不幸早亡。
母夫人韩氏,参知政事忠宪公之息女,今丞相观文殿学士南阳公之女兄也。
生君一子而嫠,见其神意爽异,曰:「此子吾可托其终也」。
遂自誓不复嫁,教养勤至,尽养母之道。
未成童,以外祖参知政事忠宪公荫,补试秘书省校书郎
参知政事康靖李公,与忠宪公有管、鲍之契,见君于韩氏,奇之,妻以其子邯郸公之女,后封仁寿县君
君既冠,奏为蔡州观察支使,移曹州
二州皆在钱修懿公幕下
君虽尚少,凡参决政务,人乐其平,狱讼者多愿得苏君决之,故钱修懿公屡举君于朝。
信阳军罗山
采历代为令者之美政,集为一编,目曰《令长故事》,常法而行之。
用荐者迁大理寺丞、知绛州太平县,移河南府寿安县
为教条,约束简而中理,后令罕能增损之者。
初作永昭陵,近陵之邑皆供其役,部使以为令者难其人,遂檄君摄偃师县
民免驱迫,而事不愆,素课为诸邑最,使者交荐之。
以劳加骑都尉,拜太子中舍,迁殿中丞
秩满,知同州澄城县,改国子博士
既去,而民思之,以邑与君同名,至今犹多称为比县。
通判兴元府,迁虞部员外郎,又移通判原州
未之官,丞相正献公三司使,荐君勾当京南排岸司。
会朝廷更司农常平力役之法,议欲自西都为始而推行之,君被选为通判河南府,以司其事,迁比部
事就召还,除提举司勾当公事,改三司勾当公事,未几擢为度支判官,出知绛州
赐对,上面加慰谕,改知真州,迁驾部
会岁饥,民之疲羸流冘者遍其境,君发廪赒贷,或饷以糜粥,存活者不可胜计。
朝廷擢为江东提点刑狱公事,兼常平农田水利差役盐事。
部占大江,公私舟船,苦于风涛,覆溺而莫知避免。
君奏并江凿小河数十,以纾其患,人皆赖之。
还朝,出知单州
会更官制,改朝请郎
又请知华州,迁朝奉大夫
时朝廷兴师西讨,州当诸路之冲,调发供亿,名数浩繁,期会促急。
君施为应接,皆得其宜,故先事而边用毕集,然君亦积劳成疾矣。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七日卒于位,年五十有二,华民为之罢市。
讣至都,君之叔舅、今枢密韩公,因奏事语及君之才,不幸早卒,而老母在堂,上为之嗟悼。
君事韩夫人笃于孝谨,非公事宾客,未尝去左右。
承颜养志,曲尽其方,庭闱之间,怡怡如也。
或太夫人辞气小异,则不敢寝食,至复常,乃安。
晚喜禅学,深悟理性,虽家人不见其喜愠之色。
临终,神意不乱。
君为人温厚寡言,事朋友尽诚,久而益恭。
接物有仪检,见者皆嗟爱之。
其家世姻戚虽多,公相贵盛,而任官升进,未尝藉以为资,皆自以才选。
所至学校以教养士类,为风化之本。
有文集三卷、奏议二卷。
男三人:长曰之纯,婺州观察推官
次曰之才,孟州司法参军
次曰之武,早卒。
女二人,未嫁。
孙男一人,孙女三人,尚幼。
其孤以某年某月某日,葬君于河南府河南县太尉乡尹樊村万安山之原。
以予与君葭莩之末,知君内行为详,来请铭其墓。
铭曰:
猗嗟道渊,公侯之胄。
学由少成,如性故有。
进匪世资,以才自取。
处躬以约,持心以厚。
五县三州,课优绩茂。
位不配能,劳而损寿。
孜孜孝诚,养弗克究。
命也难谌,名则不朽。
刻辞幽堂,以告永久。